寫給那些很想增加自己品飲經驗、不為考試,卻又對前輩的描述摸不著頭緒的人。
酒因人而存在
好些後進常困擾如何培養自身品飲能力。細心探究之後,這才意識到,其實他們的問題點並不在於品飲能力,而是在於品飲之後的敘述能力。
同時品飲下,差異性當然一目瞭然。但是大多時候其實是分開品飲的。要能同中求異,異中求同,只有藉助描述的能力。 |
一開始我跟大家一樣,唯恐我喝不出來跟書上、跟前輩一樣的感覺。於是努力去找前輩們用的比喻食材〈但又常常找不到〉、用心體會書上的意境〈卻又資質駑鈍〉;喝不出來的部分也就心虛地自行腦補,「前輩怎麼會錯,一定是我沒喝出來嘛!」結果日本酒書像聖經一樣越來越重,天堂離我愈來愈遠。
後來工作上接觸的酒造越來越多,發現日本酒造原廠的用詞原來也貧乏的很,把酒名蓋住,光看文字好像說哪款酒都適用;不見得高明到哪去。動不動「色澤良好」〈啊不良好是長怎樣?〉、「吟釀香氣」〈不懂?萬○香大吟釀醬油我倒聽過〉、「上品典雅」〈那哪邊可以買到下品的酒嗎?〉「絕妙平衡」〈誰跟誰平衡?〉!
特別是在幫酒造辦活動時,聽酒造在描述酒的時候,真是急到厭世。拜託,可不可以換個詞!聽酒造說這些,我都想回去了。來幹嘛呀!聽起來也沒特別想喝。
這些描述令人眼花撩亂,頓生頂禮膜拜之心,但對自己如何了解這款酒完全沒有幫助。但是,請你千萬別因為看不懂書上或網誌上的品評文字而覺得挫折。
味蕾的變化雖然漸漸變得可分析,但每個人對於味覺的感知與記憶,絕對是與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、獨一無二的。
我是客家子弟,十歲之前生活於四川人群聚的空軍眷村,而今年過五十。而同樣是日本酒愛好者,一位南投土生土長的二十八歲年輕人,他的味覺記憶豈會與我的一模一樣?更別說一個道道地地的山形庄內日本人、或是香港長大的靚仔靚女,與我的味覺記憶差距一定更大!用的形容詞及類比肯定更是南轅北轍。
同樣一款酒的酒評,十位老師寫的至少就會有八九種描述方式。樹多必有枯枝、人多必有白癡、喝多了自然就是大師。別人的品飲筆記、或因他入坑得早、或因他曝光得多,絕對可做為參考,但未必要照單全收。品評沒有標準答案。即便是日本酒圈的幾個認證考試,也不會反覆挑剔你的形容或感知,而是要看你對這酒款有了個人定調之後,後頭的一系列操作與呈現方式。
所以真的不要覺得挫折或懷憂喪志,也別擔心自己說的是對是錯。品評的說明沒有對錯,重點在與人分享時,如何讓旁人更淺顯易懂地理解自己對酒的感受。
那麼要如何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品酒體系,掌握分享的重點呢?這邊提供三個方向給大家參考。
◆全心信賴自己的味覺記憶
我學生時代常吃飛壘口香糖,孩提時甚至還有白色芝蘭、黃箭口香糖。借用這些香氣來類比酒香,在同儕中每每一說就懂。有回在澳門辦的餐酒會上,介紹一款很不優格的優格酒,反而更多了類似香港手信名店小熊餅乾的奶香。微熱山丘土鳳梨版的鳳梨酥,厚實的口感久久不散,頗適合拿來說明石川的山廢酒綿延不絕的包覆口腔感受。花蓮公正包子剛上桌那時濃濃的蒸麵香氣夾雜著肉香,也像極了好些濁酒剛開瓶時的香氣表現。
除了特定目的的講座、餐酒會或應酬之外,能與自己一起飲酒之人,大多會與你有些共通點、會是某些特定對象。例如與自己年齡正負十歲,或與自己的社經地位〈或收入〉所差無幾。這樣的酒伴,關注的事情相去不遠、碰到的煩惱差不多,通常比較能找到更多的共通話題,讓飲酒這件事更能為你們的情誼加分。
所以有理由相信,你的味覺記憶不會是孤獨的。以自身的味覺記憶來分享酒,絕對有人心有靈犀。
從自身味覺記憶去找類比,既有畫面、又能一目暸然。或許好哥們或好姊妹會吐槽,但是被打槍的當下,你一言我一語的,一定會對這款酒的風味形容更趨具體,也讓人更有感。而且,有時酒伴們的靈光乍現的形容詞,傳神得很,正好偷起來留著下次用。我就常常拾人牙慧,沒什麼好丟臉的。
經驗值不夠?應該不至於,有些芋燒酌基底的好梅酒,喝起來真有幾分像繼光香香雞的酸梅湯,彷彿含著話梅到了最後,連梅核的些許鹹味都讓你給吸出來了。
【節錄自:鏡周刊《鏡食旅》大人的清酒遊樂園】
◆把每一次的品酒拆成三階段表述
「好喝」「柔順」這一類的表述談不上品酒等級,充其量只是個人感受,是無法幫助旁人理解或認同的。
「開瓶當下青蘋果的香氣一湧而出,入口時類似蓮霧的淡淡甜中帶酸的口感慢慢化開。過喉之後口齒之間仍然殘留著剛喝完運動飲料的味道!」
上面這句非典型酒評,把品酒拆解成了三階段:
《前》聞香:至少先搞清楚香氣的大範圍:米香系或偏果香系?!
《中》口感:入口的當下是舒服的嗎?有什麼特徵特別突出〈或突兀〉?有沒意識到口中有哪個部位的感知特別明顯?米的甘甜味〈旨味〉或是厚實度在口中如何展現!
《後》尾韻:過喉之後的收尾迅速消失〈謂之乾淨〉還是不斷地刷存在〈這叫悠長〉!回香上來到了口腔即止?還是可以一路上到鼻腔。
然後,再把前、中、後三段都各以具體、可類比的形容詞或形容物帶出來,串成完整的句子。
回頭看前面那句非典型的品飲筆記!不管能否讓旁人產生想喝喝看的念頭,總之我要說的每個點你都知道。而且日後回憶或是要與其他酒款比較的時候,這種「自己流」的形容方式識別度高得多,記憶點也鮮明多了。
剩下的,就是自己加強可類比的形容詞或形容物囉。
◆尋找酒款與「我」這個「人」的連結
對酒所有的評價,都是人給出來的。
單純寫酒本身,常容易流於個人詠嘆或自嗨,曲高和寡。在練習寫屬於自己的試酒品飲筆記時,不妨同時加上自己當下狀況〈場合〉,記上一些自己與這款酒的連結,有助於之後的回憶。
「昨天熬夜趕企劃,只睡了四個多小時。」
「同事L君超愛熱炒,今天這瓶是配台菜喝了!」
「怪了,那天在酒展喝到的時候好像比較好喝!」
「賣酒的居然說這款可以加冰塊,我都懷疑他自己喝過沒!」
「今天被老闆嗆了,覺得大吟釀不適合今天。」
「跟在波爾多後面喝,整個變水!」
「整桌才兩個人喝,喝到後來好有負擔!」
「靠,廠商在做活動,這瓶原來是18年的!」
「今天配的鹽烤小卷太柴了。」
初入坑時,曾有一款秋田的純米大吟釀令我驚為天人。但五年後再喝,卻覺得平凡不少。當然,這也與自己快速累積的經驗值有關。但是否因我自身當下狀況不同而有差異已不可考,不知是自己的問題還是酒的問題。但這些隻字片語,可以幫你喚起當時感受或狀況,對自己、對酒都公平。
記錄下一些當下與酒質本身無關、但是關於些身心狀況、感受之類的東西,雖然不見得能立即提升品酒能力,但是有了自身與酒的連結,已經完勝酒圈鄉民,更有畫面,絕對有助於你對酒的領悟。
有些剛入坑的,還會拿著書本〈圖鑑〉、或是滑開其他先進、酒商的品飲筆記或商品簡介給我看,追問究竟這樣的敘述到底指的是什麼樣的境界、什麼樣的風味。但我想表達的是,如果你覺得喝起來舒服、喝起來好喝,那麼恭喜你;你已經得到釀酒人想要傳達的精義。其實Tim哥我喝了十來年,求的也不過如此,就是要喝起來好喝、舒服的酒款而已。
讓酒融入你的生命之前,唯有先讓酒接受你的生命經歷。要能講國語、說白話,就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來看酒、來說酒吧,你不需要人云亦云的。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