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賞世界 - 第二回

『全國新酒鑑評會』這項賽事要留意兩個關鍵詞:「新酒」與「鑑評」。


首先,每年因為天候因素的影響,酒米會因為雨量、成長期的均溫不同,導致米的含水率、硬度有所差異。所以規定只有當年度收成的新米釀成的「新酒」才能參加,讓大家都在同一個立足點上,以當年相同的條件下來評比。

而「鑑評」二字,也不是真的要分出個高下或排名順序,而是要評定這支酒是否達到或符合金賞的水準,只要總評達到標準以上,就是一款「金賞受賞酒」。內涵上比較像是資格賽、淘汰賽,而不是排名賽。所以某某年度的金賞受賞酒通常有數十款,而非獨一無二。

另外要補充說明的是,日文當中,酒「造」跟酒「藏」是不同的概念。酒造指的是「公司」,酒藏指的是「廠」。舉例來說,「八海釀造」這家酒造釀了「八海山」這款酒,而旗下有「本社藏」「浩和藏」「第二浩和藏」等三個廠。有趣的是,鑑評會的參賽是以酒「藏」為單位,而不是以酒「造」為單位。所以大型酒造往往可以集結三四個酒「藏」的菁英來打造一款參賽酒,以確保其金賞受賞紀錄。這往往是中小型酒造無法望其項背的。

『全國新酒鑑評會』主要評審成員組成如下:

◆酒類總合研究所職員

◆國稅廳鑑定企劃官及其職員

◆於釀造學有專精人士

◆清酒製造業者及從事酒造技術指導者

很明顯都是產、官、學等業內人士。前二項的資格都算是政府單位的成員,而釀造學有專精人士通常是指農大釀造系、化學系等相關科系的學者,最後才納入一些清酒製造業的相關人士參與。而且直到2013年,才很不尋常地有一位外籍人士一同參與新酒評鑑。總之從「全國新酒鑑評會」的評審團看來,技術導向的氛圍非常濃厚。

新酒鑑評會初審評鑑表

評審時由每一位委員個別品飲審查,不會相互交談討論。使用清酒標準的杯型「豬口杯」。而金賞受賞比例,以2019年參賽酒數有857款,金賞的酒數達237款,受賞比例為27%,看起來似乎不難,但以粗估日本酒造業者1,400餘家來說,參賽酒款數至少要破千,何以實際數字差距如此之大?

主要有三個原因:

一、日本酒造業的圈子不大,彼此間或多或少都認識。或者杜氏學藝時為同期師兄弟、或者酒造主系出同門〈稱為藏元,許多是東京農大出身〉。在面子與裡子都要顧的情況下,沒有達到一定水準以上的新酒,也不敢輕易端上檯面去參加評鑑。

二、參賽酒的條件,必須符合精米步合小於50%,酸度1.0以下〈2020年放寬到0.8〉,而且一定要是新米釀的「新酒」。但不是每個酒造都認同這個理念。例如『菊姬』走熟成酒的路線,首先就不符「新酒」資格。也有的酒造不願執著於細緻精米,反而是花了更多力氣在些許精米的庶民酒款上,倒也不覺得有特別參賽的必要。又或者酒造本身已厲行「純米」主義,相較於添加釀造酒精的大吟釀,無添加釀造酒精的純米大吟釀能出線的機率其實少之又少。

三、參賽時間稍嫌急迫。一般酒造業在新年度開始釀酒時,通常從低階的普通酒開始往高階釀過去,藉以不斷摸索當年度酒米特性,以減少失敗機率;所以釀到大吟釀的時候大抵已在十二月底或一月初。但四月底之前就要將參賽酒送到酒類總合研究所,意味著評選時酒款根本來不及經過時間修飾、未必是酒款本身的最佳狀態。就有酒造明白表示得到金賞實屬僥倖,連自己都不知自己的參賽酒可以如此變化。有時不論得賞與否,真的不是自己所能控制。所以才不是所有酒造都會參與這項評鑑。

『全國新酒鑑評會』行之有年,參與的評審委員也大都是固定班底。考試領導教學之下,業界也摸索出一套相對容易得到金賞的「作答」模式:首先,酒米需選用山田錦,精米步合35%,把雜味徹底去除,而且還避免以純米大吟釀參賽。畢竟只用米跟米麴,非常考驗釀造功力,還是得加一點釀造酒精來修飾會安全些。選用速釀酵母,全程好控制。最後以傳統而頂級的取酒方式-「袋吊り」(Fukuro-tori)自然滴酒,以上就有很高的勝算取得金賞資格。綜合以上,釀酒界得到的參賽公式如下:

Yamadanishiki〈山田錦〉+Kumamoto Koubo〈熊本酵母〉+精米步合35%=YK35

只要總評達到標準以上,就可以被稱之為「金賞酒」。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切磋、提升釀酒工程的水準。所以當看到瓶身上有『全國新酒鑑評會』金賞的標籤,就代表以這家酒藏的技術與工法呈現出來的作品,已經獲得眾評審的肯定。對一介消費者的我來說,新酒鑑評會的金賞作品的確是集頂尖要素於一身。實際品飲的時候,更像一款沒有缺點的作品。就像主流審美觀下篩選出來的美女一樣,美則美矣,總是少了點識別度。

《待續》


0 留言